2019年6月4日 星期二

受邀為2019台灣胸腔重症夏季會兩場演講講者(Invited Speaker)

蘇醫師受邀擔任2019胸腔重症醫學會夏季會演講的講者(Invited Speaker)

夏季會是台灣胸腔重症醫學會僅次於年會的學術大會,從2018年開始舉辦。




蘇醫師這次分享演講主題為:

●呼吸道相關疾病場:Asthma-COPD Overlap: From Guideline to Real-World

●空氣與環境污染場:Air pollution monitoring and clean air efforts in Taiwan

 


感謝師長的安排與主持!給年輕研究學者在國內舞台發光發熱的機會。

過去蘇醫師也一直在胸腔重症學會中有學術發表:

→認識更多蘇醫師學術表現

蘇醫師受邀為2019.2020台灣胸腔重症夏季會學術演講講者(Invited Speaker)

 

蘇醫師受邀擔任2019與2020胸腔重症醫學會夏季會演講的講者(Invited Speaker)

夏季會是台灣胸腔重症醫學會僅次於年會的學術大會,從2018年開始舉辦。


2019年5月25日 星期六

平衡報導:抗生素Fluoroquinolone所造成氟毒健康疑雲

前幾天國內新聞用斗大標題:
『黑色警戒抗生素,台灣卻年吃1700萬顆!醫師也疑成「氟毒」藥害者』

文章內文則提到兩名患者服用後,出現醫學無法解釋的不舒服症狀,而患者沒有醫學證據但主觀把矛頭指向,是使用一周的 抗生素Fluoroquinolone(FQ) 所造成的【氟中毒症狀】!


=========================================

新聞報導摘錄部分原文如下:

黑暗從2018年3月一次攝護腺感染開始壟罩。前一年,他也曾經感染過一次,看診的醫師就是他的學弟,因為培養不出細菌,開了廣效性殺菌的FQ系口服藥給他;當時吃了一個星期,燒退了、似乎發炎止住了。但去年那次,口服藥吃了2個星期,微微的發燒一直沒退,3個月後住院,再注射了一個星期的針劑,「不知是否是劑量累積效應,整個爆炸了,出院2個星期後我簡直生不如死。」
飛蚊症、散光、牙齦痛、自律神經、運動神經都有狀況,外加憂鬱、躁鬱、記憶力衰退⋯⋯「我前前後後出現的症狀可能有30、40個,經常天旋地轉、不能出門,最痛苦時感覺每一個器官都在疼痛,而每一天,都有不同的全新問題出現,」黃仲立說。
症狀發生的初期,黃仲立不只詢問了原來的主治醫師,也四處求助自己醫療人脈、有些更是醫學中心主任級醫師,「可能是CEO Syndrome」、「要不要去看看精神科」卻是他獲得最多的意見,這又讓他更深陷陰鬱。
=========================================

FQ 從1986年上巿,接續推出了四代的抗生素,因為口服吸收效果好,抗菌範圍廣與抗藥性不高,成為臨床上治療感染症的重要武器之一、從肺炎、鼻竇炎、泌尿道感染、軟組織感染、敗血症等等,甚至肺結核感染都有其重要不可取代的治療角色!


而文章把重要的抗生素FQ,警告大家容易造成氟中毒(Floxed),引發身體的多處不舒服,但事實上最容易產生氟中毒的不是抗生素FQ,其實是大量誤食我們每天使用的牙膏!

但是要產生氟中毒並不容易,成人要一次服用120毫克以上的氟,才有可能產生氟中毒,也就等於一次把10天的抗生素FQ藥量吃下,或者是一次吞下一條以上的牙膏!
(台灣牙膏氟含量較美國更低,要吞食兩條以上更多才達有害劑量)

而根據美國毒物控制局的統計,最常造成氟中毒的原因,前三名沒有一樣與抗生素FQ有關,而幾乎跟牙膏與漱口水的誤食有關,而絕大部分也都發生在6歲以下的小孩子身上。

其實藥即是毒,每個藥物都有其人體毒性,就算喝水一次喝4公升也可能會產生水中毒症狀,更何況是藥物呢?

臨床上抗生素的治療,本來就是以治病為主,而不是無的放矢的給予抗生素給病人使用,「FQ」是強大的抗生素,臨床上治癒了很多感染症、更挽救了無數的生命!

而抗生素FQ造成的主動脈剝離或是肌肉軟組織、神經病變等嚴重副作用,發生率只是萬分之幾,也無法事前預防。

面對隨時可能致死的感染症,若是因為萬分之一的罕見副作用,而大量阻止臨床治療去使用救命,因噎廢食反而得不償失,恐怕造成更多感染症的死亡與後遺症!
===============
牙膏論文引用自: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651468/
我的內文參考文獻來自這裡



→認識更多蘇醫師傑出表現

2019年5月12日 星期日

[康健雜誌專訪] 胸痛、咳嗽……小心這三種胸壁腫瘤

正值壯年的新北雙和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蘇勇誠,近日因胸壁長了罕見的惡性腫瘤,治療後仍不敵病魔辭世,享年44歲,生前他曾慨歎:「你知道我救了這麼多病人,從來沒有求過什麼,現在想求個多一點時間,(活下去)都好難!」
這令人不禁好奇想問,為什麼長在胸壁的惡性腫瘤如此難對付?可以及早發現嗎?

「若是極為罕見的胸壁惡性腫瘤,一年可能看不到一、兩個,相對來說肺癌卻很常見,全台灣每年就有一萬多名肺癌病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重症醫師蘇一峰表示,常見的胸腔腫瘤除了肺癌以外,還有許多胸腔腫瘤是從身體其他器官的癌症所轉移過來的。
為什麼呢?因為全身的血液會輸送到肺臟進行氧氣交換,肺部血管管徑小,只容許血球通過,而血液中的癌細胞會被阻擋在此,過不去就只好落地生根,成為肺臟轉移腫瘤。

三種常見的胸壁腫瘤

單純長在胸壁上的腫瘤非常少見,約佔全身腫瘤的2%,反而胸壁鄰近組織器官的惡性腫瘤侵犯至胸壁較為多見,例如肺癌、乳癌或肋膜惡性腫瘤,常見可分成間皮瘤、多發性骨髓瘤及骨肉瘤等:
間皮瘤:
多與接觸石棉相關的環境有關,好發年齡在40~70歲間,男多於女,一般拆船工人很常見。症狀是咳嗽伴隨胸痛,因為腫瘤侵犯到肋膜,肋膜有神經分布,所以會感覺疼痛。如果發現胸壁有突出來的軟組織,且伴隨疼痛,建議最好盡快找胸腔內科診治。
 
多發性骨髓瘤:
好發於60~70歲,其中三分之二為男性。因為侵犯到骨髓,就像在骨頭打洞一樣,患者會感覺骨頭痠痛、疲倦、全身無力、貧血、腎功能下降,疼痛。目前骨髓瘤仍是不可治癒的疾病,一般治療可改善症狀,平均存活時間為3~4年。通常只要抽血就可得診斷出骨髓瘤是第一、二或三期。
 骨肉瘤:骨肉瘤好發青少年,通常發生在手、腳,但有時也會侵犯胸壁。這類患者放、化療效果差,只能手術切除。
當罹患罕見癌時,「只能說運氣不好,」蘇一峰說,因為目前罕見癌缺乏適當救治的藥物,沒有經費投入研發新藥,且傳統或標靶藥物效果有限。
面對癌症及早發現,或許還有切除痊癒的機會。蘇一峰提到,醫療人員往往是最不注重自己身體健康的那群人,「如果不是拖到時間,應該沒有那麼嚴重,」他說,同樣症狀發生在病人身上,醫生多半會替患者做全套的詳盡檢查,但發生在自己身上,常常把工作擺第一,而對於自身病況選擇「觀察就好」,這一輕忽,就延誤了黃金救命時間。
多一分警覺,少一點遺憾,醫療人員握有珍貴的救命專業能力,更應把自己的身體照顧好,持續造福人群。

→認識更多蘇醫師傑出表現

2019年4月25日 星期四

《氣喘治療新知》:將短效擴張劑(SABA)移出氣喘治療的處理角色吧!這是來自2019國際指引與歐洲呼吸道學會的建議


2019 GINA Guideline《2019全球氣喘治療指引》 重大變革,建議將短效擴張劑(SABA)移出氣喘治療的第一線角色!


2019 GINA Guideline的最重大指引變革是,在過去所使用的換解症狀藥物(Reliever)中的短效擴張劑(SABA)移出,改成首選建議為吸入類固醇搭配長效擴張劑(ICS-Formoterol)的組合!


在這幾年自己的氣喘演講,我常讓大家吃驚的一句話是:
其實我已經很久沒主動開 短效擴張劑SABA 給病人了
我都直接開 吸入類固醇合併長效擴張劑 (ICS-Formoterol)給病人。
然後告訴病人:
無論是平常保養或者急救時_都吸這一罐就可以了
感謝《2019全球氣喘治療指引》替我背書我一直以來的治療方式
氣喘患者急救藥物:就是吸入類固醇合併長效擴張劑!
而短效擴張劑(SABA)..............掰掰!



歐洲呼吸道醫學會來補刀了🔪

歐洲呼吸道醫學會正研議,把短效擴張劑移出氣喘的治療角色!(好狠)

理由是短效擴張劑(SABA)的使用雖然可以緩解急性症狀,但是卻常常掩蓋了正在進行的氣道發炎(airway inflammation)問題!
而臨床上的過度濫用短效擴張劑SABA,也被認為與氣喘的死亡率逐年上升有關!

綜合以上的理由、歐洲呼吸道醫學會的呼吸道專家認為:『是時候考慮該把SABA從氣喘的治療,移(踢)出去了!!💥』(重重一擊!)

→認識更多蘇醫師傑出表現

《我們與"喘"的距離》還很遠嗎?


在目前的台灣環境,呼吸道疾病漸漸成為台灣人的國病,肺癌連續多年成為癌症的第一大死因,許多孩童從小就有氣喘,而肺炎的死亡也時有所聞,許多老人家常常有咳嗽與喘的問題,不少患者更成為必需長期使用氧氣與依賴呼吸器。
讓許多人不禁想問:我們離喘的距離,很遠嗎?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所公布的世界十大死因,肺部呼吸道疾病相關竟然佔了四個!包含肺阻塞(COPD)、肺炎、肺癌與肺結核!讓大家不禁想問,肺部的問題為何變成如此大的問題?


成年人的肺其實功能是非常強大的,裡面包含有3-5億個肺泡,而如果把肺的面積攤開來,約有70平方公尺約21坪這麼大的面積!而這麼大的肺部肺泡面積也提供了強大的氣體交換能力。

平時不活動時,我們平靜呼吸每一下約500毫升,只使用到肺活量的10-20%,也因此我們感覺不到呼吸的存在,因為一點也不費力。
而只有當激烈運動的時候,我們才會使用到五成以上的肺活量,這時我們才會感覺到喘與激烈換氣的感覺。

而我們的肺活量在25歲之前是一路成長的,在25-30歲時到達顛峰,之後就隨時間慢慢一路下降,而如果是氣喘的患者肺活量的下降速度是一般人的2-3倍,而持續抽菸的肺阻塞COPD患者則可到達3-4倍以上。
而當肺功能的下降到一個程度時,我們的每一口呼吸就不在那麼輕鬆了,到一個程度時我們開始會感到日常生活費力, 而更低時開始臥床甚至呼吸衰竭,最後導致死亡。

過去的研究也發現,在成長時期如果暴露在空氣污染的環境下,會造成肺活量的不足,此時如果又有氣喘與抽菸,則雪上加霜、使得肺功能快速下降,迅速到達失能、呼吸衰竭插管到死亡!
而肺活量肺功能的下降,其實一生中的環境都有很大的影響,包含胎兒時期的菸害與空氣污染、胎內發育遲緩,出生後的早產、體重過輕、呼吸道的感染與空氣污染的生活環境,氣喘與過敏都是造成肺活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而目前空氣污染成為目前全人類健康的頭號大敵!每年造成7百萬人的死亡,許多人死於中風、心肌梗塞、肺炎與肺癌等等呼吸道疾病!


而最重要的是空氣污染對五歲以下的孩童影響巨大,全球約有6億3000萬的五歲以下孩童受空氣汙染影響,而重災區在非洲與亞太區,台灣身處的東南亞區估計約有99%的小孩受害!
而要減少呼吸道疾病的傷害,首要的目標就是遠離空氣污染與菸害、而如果有氣喘與肺阻塞COPD也要提早藥物的治療,更要定期的肺部健康檢查,才能及早治療肺部疾病!讓我們遠離與喘的距離!
最後蘇醫師要提醒大家的是,不是每一個喘的症狀都是呼吸道疾病所引起,喘的背後的可能原因非常的多,包含多器官的原因從心肺、代謝、血液、中樞神經、藥物中毒活其他原因,也因為原因十分複雜,請每一位民眾如果有喘的症狀,請及早就醫避免延誤治療。
蘇醫師祝大家都能健康生活、遠離與喘的距離!


歡迎大家轉文、只要附上作者出處即可

→認識更多蘇醫師傑出表現

2019年4月18日 星期四

[早安健康] 必學!重症3堂課:插管、氣切、心肺復甦術


 必學!重症3堂課:插管、氣切、心肺復甦術︱蘇一峰醫師

時間:2019-04-01 作者:早安健康/蘇一峰醫師


不少人以為只要讓病人插管或氣切,病人可能就會躺在床上一輩子。但事實上,在某些狀況下,及時插管和氣切往往是搶救病人生命必須處置。不了解氣切與插管為何,可能就是造成誤會的原因,以下胸腔重症科蘇一峰醫師要教你,重症必學的3堂課!


 



 



插管是什麼?



插管,全名為氣管內插管,是維持患者呼吸的一種急救醫療措施。蘇一峰醫師說明,做法主要是將呼吸管透過鼻孔或口腔放入我們的氣管。氣管導管約有30至35公分,放置過程會壓住口咽,「其實是很不舒服的。」

蘇一峰醫師舉例,嚴重肺炎、呼吸衰竭時,會需要機器代替呼吸,就會採取插管的方式。此外,還包括一些緊急狀況,例如:車禍受傷、需要開刀等,得維持呼吸道穩定時也會用到。

插管適應症



  • 全身麻醉手術患者
  • 搶救危重與呼吸心跳驟停患者
  • 非手術患者須氣管插管治療者

氣切是什麼?



氣切,全名為氣管切開術,蘇一峰醫師指出,假如我們認為這個患者插管時間會需要2至3週,甚至更久以上,這時候就會建議執行氣切。

氣切是在脖子開一個大約1公分的小洞,導管由此接至氣管,所以不會像插管的管子那麼長,氣切導管大概是7、8公分的C型管。

許多人會說千萬別做氣切,因為「氣切一做,人就死定了!」對此,蘇一峰醫師則說,這其實是以訛傳訛的錯誤迷思。

「病人做氣切,其實反而比較舒服。」蘇一峰醫師說明,氣切因為導管更換容易、管路短,所以比較不容易細菌感染、造成呼吸器肺炎;此外,同樣因為管路較短,未來患者脫離呼吸器時,克服的呼吸阻力也較輕,所以脫離呼吸器的成功率會上升。

氣切手術優點


  • 病患較舒適
  • 易清潔、不易細菌感染
  • 患者易脫離呼吸器

蘇一峰醫師表示,氣切是重要的醫療處置選項,比起插管也能讓患者更舒適,因此是一個有待大眾好好討論及澄清的項目。

醫療小百科:心肺復甦術(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



蘇一峰醫師解釋,心肺復甦術是環環相扣的急救措施,包括以下的執行步驟:

  1. 壓胸:維持心臟輸出
  2. 電擊:將心律不整整流回正常心律
  3. 插管:維持呼吸道順暢、提供氧氣

急救主要是為了恢復心律功能,所以上述步驟缺一不可,因此蘇一峰醫師透露,在急救過程中,三個步驟常常是不斷變換的。「時常這時候插管,等一下變壓胸,突然心律不整又要電擊。」然而他說,有時候會遇到一些家屬「點菜式選擇」,同意實施CPR,但三個步驟卻只願意執行一、兩個。

蘇一峰醫師分享,曾碰過一個心肌梗塞的患者,家屬雖願意做CPR、也願意插管,卻不要電擊。「偏偏這個患者是心律不整型的狀況,過程中需要電擊卻不能做。」因此造成心律一直不正常,只能不斷靠壓胸維持心臟輸出,「甚至壓了一個小時心跳還是沒有恢復正常。」

蘇一峰醫師強調,醫師非常不推薦這樣點菜式的選擇,因為容易延長患者急救的痛苦。若是患者因病情需求,例如已到末期,可以考慮拒絕全部的急救措施;或者就授權醫療人員施予全部的急救措施,「限制一樣、兩樣,都不是一個好選擇。」

→認識更多蘇醫師傑出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