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4日 星期二

受邀為2019台灣胸腔重症夏季會兩場演講講者(Invited Speaker)

蘇醫師受邀擔任2019胸腔重症醫學會夏季會演講的講者(Invited Speaker)

夏季會是台灣胸腔重症醫學會僅次於年會的學術大會,從2018年開始舉辦。




蘇醫師這次分享演講主題為:

●呼吸道相關疾病場:Asthma-COPD Overlap: From Guideline to Real-World

●空氣與環境污染場:Air pollution monitoring and clean air efforts in Taiwan

 


感謝師長的安排與主持!給年輕研究學者在國內舞台發光發熱的機會。

過去蘇醫師也一直在胸腔重症學會中有學術發表:

→認識更多蘇醫師學術表現

蘇醫師受邀為2019.2020台灣胸腔重症夏季會學術演講講者(Invited Speaker)

 

蘇醫師受邀擔任2019與2020胸腔重症醫學會夏季會演講的講者(Invited Speaker)

夏季會是台灣胸腔重症醫學會僅次於年會的學術大會,從2018年開始舉辦。


2019年5月25日 星期六

平衡報導:抗生素Fluoroquinolone所造成氟毒健康疑雲

前幾天國內新聞用斗大標題:
『黑色警戒抗生素,台灣卻年吃1700萬顆!醫師也疑成「氟毒」藥害者』

文章內文則提到兩名患者服用後,出現醫學無法解釋的不舒服症狀,而患者沒有醫學證據但主觀把矛頭指向,是使用一周的 抗生素Fluoroquinolone(FQ) 所造成的【氟中毒症狀】!


=========================================

新聞報導摘錄部分原文如下:

黑暗從2018年3月一次攝護腺感染開始壟罩。前一年,他也曾經感染過一次,看診的醫師就是他的學弟,因為培養不出細菌,開了廣效性殺菌的FQ系口服藥給他;當時吃了一個星期,燒退了、似乎發炎止住了。但去年那次,口服藥吃了2個星期,微微的發燒一直沒退,3個月後住院,再注射了一個星期的針劑,「不知是否是劑量累積效應,整個爆炸了,出院2個星期後我簡直生不如死。」
飛蚊症、散光、牙齦痛、自律神經、運動神經都有狀況,外加憂鬱、躁鬱、記憶力衰退⋯⋯「我前前後後出現的症狀可能有30、40個,經常天旋地轉、不能出門,最痛苦時感覺每一個器官都在疼痛,而每一天,都有不同的全新問題出現,」黃仲立說。
症狀發生的初期,黃仲立不只詢問了原來的主治醫師,也四處求助自己醫療人脈、有些更是醫學中心主任級醫師,「可能是CEO Syndrome」、「要不要去看看精神科」卻是他獲得最多的意見,這又讓他更深陷陰鬱。
=========================================

FQ 從1986年上巿,接續推出了四代的抗生素,因為口服吸收效果好,抗菌範圍廣與抗藥性不高,成為臨床上治療感染症的重要武器之一、從肺炎、鼻竇炎、泌尿道感染、軟組織感染、敗血症等等,甚至肺結核感染都有其重要不可取代的治療角色!


而文章把重要的抗生素FQ,警告大家容易造成氟中毒(Floxed),引發身體的多處不舒服,但事實上最容易產生氟中毒的不是抗生素FQ,其實是大量誤食我們每天使用的牙膏!

但是要產生氟中毒並不容易,成人要一次服用120毫克以上的氟,才有可能產生氟中毒,也就等於一次把10天的抗生素FQ藥量吃下,或者是一次吞下一條以上的牙膏!
(台灣牙膏氟含量較美國更低,要吞食兩條以上更多才達有害劑量)

而根據美國毒物控制局的統計,最常造成氟中毒的原因,前三名沒有一樣與抗生素FQ有關,而幾乎跟牙膏與漱口水的誤食有關,而絕大部分也都發生在6歲以下的小孩子身上。

其實藥即是毒,每個藥物都有其人體毒性,就算喝水一次喝4公升也可能會產生水中毒症狀,更何況是藥物呢?

臨床上抗生素的治療,本來就是以治病為主,而不是無的放矢的給予抗生素給病人使用,「FQ」是強大的抗生素,臨床上治癒了很多感染症、更挽救了無數的生命!

而抗生素FQ造成的主動脈剝離或是肌肉軟組織、神經病變等嚴重副作用,發生率只是萬分之幾,也無法事前預防。

面對隨時可能致死的感染症,若是因為萬分之一的罕見副作用,而大量阻止臨床治療去使用救命,因噎廢食反而得不償失,恐怕造成更多感染症的死亡與後遺症!
===============
牙膏論文引用自: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651468/
我的內文參考文獻來自這裡



→認識更多蘇醫師傑出表現

2019年5月12日 星期日

[康健雜誌專訪] 胸痛、咳嗽……小心這三種胸壁腫瘤

正值壯年的新北雙和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蘇勇誠,近日因胸壁長了罕見的惡性腫瘤,治療後仍不敵病魔辭世,享年44歲,生前他曾慨歎:「你知道我救了這麼多病人,從來沒有求過什麼,現在想求個多一點時間,(活下去)都好難!」
這令人不禁好奇想問,為什麼長在胸壁的惡性腫瘤如此難對付?可以及早發現嗎?

「若是極為罕見的胸壁惡性腫瘤,一年可能看不到一、兩個,相對來說肺癌卻很常見,全台灣每年就有一萬多名肺癌病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重症醫師蘇一峰表示,常見的胸腔腫瘤除了肺癌以外,還有許多胸腔腫瘤是從身體其他器官的癌症所轉移過來的。
為什麼呢?因為全身的血液會輸送到肺臟進行氧氣交換,肺部血管管徑小,只容許血球通過,而血液中的癌細胞會被阻擋在此,過不去就只好落地生根,成為肺臟轉移腫瘤。

三種常見的胸壁腫瘤

單純長在胸壁上的腫瘤非常少見,約佔全身腫瘤的2%,反而胸壁鄰近組織器官的惡性腫瘤侵犯至胸壁較為多見,例如肺癌、乳癌或肋膜惡性腫瘤,常見可分成間皮瘤、多發性骨髓瘤及骨肉瘤等:
間皮瘤:
多與接觸石棉相關的環境有關,好發年齡在40~70歲間,男多於女,一般拆船工人很常見。症狀是咳嗽伴隨胸痛,因為腫瘤侵犯到肋膜,肋膜有神經分布,所以會感覺疼痛。如果發現胸壁有突出來的軟組織,且伴隨疼痛,建議最好盡快找胸腔內科診治。
 
多發性骨髓瘤:
好發於60~70歲,其中三分之二為男性。因為侵犯到骨髓,就像在骨頭打洞一樣,患者會感覺骨頭痠痛、疲倦、全身無力、貧血、腎功能下降,疼痛。目前骨髓瘤仍是不可治癒的疾病,一般治療可改善症狀,平均存活時間為3~4年。通常只要抽血就可得診斷出骨髓瘤是第一、二或三期。
 骨肉瘤:骨肉瘤好發青少年,通常發生在手、腳,但有時也會侵犯胸壁。這類患者放、化療效果差,只能手術切除。
當罹患罕見癌時,「只能說運氣不好,」蘇一峰說,因為目前罕見癌缺乏適當救治的藥物,沒有經費投入研發新藥,且傳統或標靶藥物效果有限。
面對癌症及早發現,或許還有切除痊癒的機會。蘇一峰提到,醫療人員往往是最不注重自己身體健康的那群人,「如果不是拖到時間,應該沒有那麼嚴重,」他說,同樣症狀發生在病人身上,醫生多半會替患者做全套的詳盡檢查,但發生在自己身上,常常把工作擺第一,而對於自身病況選擇「觀察就好」,這一輕忽,就延誤了黃金救命時間。
多一分警覺,少一點遺憾,醫療人員握有珍貴的救命專業能力,更應把自己的身體照顧好,持續造福人群。

→認識更多蘇醫師傑出表現

2019年4月25日 星期四

《氣喘治療新知》:將短效擴張劑(SABA)移出氣喘治療的處理角色吧!這是來自2019國際指引與歐洲呼吸道學會的建議


2019 GINA Guideline《2019全球氣喘治療指引》 重大變革,建議將短效擴張劑(SABA)移出氣喘治療的第一線角色!


2019 GINA Guideline的最重大指引變革是,在過去所使用的換解症狀藥物(Reliever)中的短效擴張劑(SABA)移出,改成首選建議為吸入類固醇搭配長效擴張劑(ICS-Formoterol)的組合!


在這幾年自己的氣喘演講,我常讓大家吃驚的一句話是:
其實我已經很久沒主動開 短效擴張劑SABA 給病人了
我都直接開 吸入類固醇合併長效擴張劑 (ICS-Formoterol)給病人。
然後告訴病人:
無論是平常保養或者急救時_都吸這一罐就可以了
感謝《2019全球氣喘治療指引》替我背書我一直以來的治療方式
氣喘患者急救藥物:就是吸入類固醇合併長效擴張劑!
而短效擴張劑(SABA)..............掰掰!



歐洲呼吸道醫學會來補刀了🔪

歐洲呼吸道醫學會正研議,把短效擴張劑移出氣喘的治療角色!(好狠)

理由是短效擴張劑(SABA)的使用雖然可以緩解急性症狀,但是卻常常掩蓋了正在進行的氣道發炎(airway inflammation)問題!
而臨床上的過度濫用短效擴張劑SABA,也被認為與氣喘的死亡率逐年上升有關!

綜合以上的理由、歐洲呼吸道醫學會的呼吸道專家認為:『是時候考慮該把SABA從氣喘的治療,移(踢)出去了!!💥』(重重一擊!)

→認識更多蘇醫師傑出表現

《我們與"喘"的距離》還很遠嗎?


在目前的台灣環境,呼吸道疾病漸漸成為台灣人的國病,肺癌連續多年成為癌症的第一大死因,許多孩童從小就有氣喘,而肺炎的死亡也時有所聞,許多老人家常常有咳嗽與喘的問題,不少患者更成為必需長期使用氧氣與依賴呼吸器。
讓許多人不禁想問:我們離喘的距離,很遠嗎?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所公布的世界十大死因,肺部呼吸道疾病相關竟然佔了四個!包含肺阻塞(COPD)、肺炎、肺癌與肺結核!讓大家不禁想問,肺部的問題為何變成如此大的問題?


成年人的肺其實功能是非常強大的,裡面包含有3-5億個肺泡,而如果把肺的面積攤開來,約有70平方公尺約21坪這麼大的面積!而這麼大的肺部肺泡面積也提供了強大的氣體交換能力。

平時不活動時,我們平靜呼吸每一下約500毫升,只使用到肺活量的10-20%,也因此我們感覺不到呼吸的存在,因為一點也不費力。
而只有當激烈運動的時候,我們才會使用到五成以上的肺活量,這時我們才會感覺到喘與激烈換氣的感覺。

而我們的肺活量在25歲之前是一路成長的,在25-30歲時到達顛峰,之後就隨時間慢慢一路下降,而如果是氣喘的患者肺活量的下降速度是一般人的2-3倍,而持續抽菸的肺阻塞COPD患者則可到達3-4倍以上。
而當肺功能的下降到一個程度時,我們的每一口呼吸就不在那麼輕鬆了,到一個程度時我們開始會感到日常生活費力, 而更低時開始臥床甚至呼吸衰竭,最後導致死亡。

過去的研究也發現,在成長時期如果暴露在空氣污染的環境下,會造成肺活量的不足,此時如果又有氣喘與抽菸,則雪上加霜、使得肺功能快速下降,迅速到達失能、呼吸衰竭插管到死亡!
而肺活量肺功能的下降,其實一生中的環境都有很大的影響,包含胎兒時期的菸害與空氣污染、胎內發育遲緩,出生後的早產、體重過輕、呼吸道的感染與空氣污染的生活環境,氣喘與過敏都是造成肺活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而目前空氣污染成為目前全人類健康的頭號大敵!每年造成7百萬人的死亡,許多人死於中風、心肌梗塞、肺炎與肺癌等等呼吸道疾病!


而最重要的是空氣污染對五歲以下的孩童影響巨大,全球約有6億3000萬的五歲以下孩童受空氣汙染影響,而重災區在非洲與亞太區,台灣身處的東南亞區估計約有99%的小孩受害!
而要減少呼吸道疾病的傷害,首要的目標就是遠離空氣污染與菸害、而如果有氣喘與肺阻塞COPD也要提早藥物的治療,更要定期的肺部健康檢查,才能及早治療肺部疾病!讓我們遠離與喘的距離!
最後蘇醫師要提醒大家的是,不是每一個喘的症狀都是呼吸道疾病所引起,喘的背後的可能原因非常的多,包含多器官的原因從心肺、代謝、血液、中樞神經、藥物中毒活其他原因,也因為原因十分複雜,請每一位民眾如果有喘的症狀,請及早就醫避免延誤治療。
蘇醫師祝大家都能健康生活、遠離與喘的距離!


歡迎大家轉文、只要附上作者出處即可

→認識更多蘇醫師傑出表現

2019年4月18日 星期四

[早安健康] 必學!重症3堂課:插管、氣切、心肺復甦術


 必學!重症3堂課:插管、氣切、心肺復甦術︱蘇一峰醫師

時間:2019-04-01 作者:早安健康/蘇一峰醫師


不少人以為只要讓病人插管或氣切,病人可能就會躺在床上一輩子。但事實上,在某些狀況下,及時插管和氣切往往是搶救病人生命必須處置。不了解氣切與插管為何,可能就是造成誤會的原因,以下胸腔重症科蘇一峰醫師要教你,重症必學的3堂課!


 



 



插管是什麼?



插管,全名為氣管內插管,是維持患者呼吸的一種急救醫療措施。蘇一峰醫師說明,做法主要是將呼吸管透過鼻孔或口腔放入我們的氣管。氣管導管約有30至35公分,放置過程會壓住口咽,「其實是很不舒服的。」

蘇一峰醫師舉例,嚴重肺炎、呼吸衰竭時,會需要機器代替呼吸,就會採取插管的方式。此外,還包括一些緊急狀況,例如:車禍受傷、需要開刀等,得維持呼吸道穩定時也會用到。

插管適應症



  • 全身麻醉手術患者
  • 搶救危重與呼吸心跳驟停患者
  • 非手術患者須氣管插管治療者

氣切是什麼?



氣切,全名為氣管切開術,蘇一峰醫師指出,假如我們認為這個患者插管時間會需要2至3週,甚至更久以上,這時候就會建議執行氣切。

氣切是在脖子開一個大約1公分的小洞,導管由此接至氣管,所以不會像插管的管子那麼長,氣切導管大概是7、8公分的C型管。

許多人會說千萬別做氣切,因為「氣切一做,人就死定了!」對此,蘇一峰醫師則說,這其實是以訛傳訛的錯誤迷思。

「病人做氣切,其實反而比較舒服。」蘇一峰醫師說明,氣切因為導管更換容易、管路短,所以比較不容易細菌感染、造成呼吸器肺炎;此外,同樣因為管路較短,未來患者脫離呼吸器時,克服的呼吸阻力也較輕,所以脫離呼吸器的成功率會上升。

氣切手術優點


  • 病患較舒適
  • 易清潔、不易細菌感染
  • 患者易脫離呼吸器

蘇一峰醫師表示,氣切是重要的醫療處置選項,比起插管也能讓患者更舒適,因此是一個有待大眾好好討論及澄清的項目。

醫療小百科:心肺復甦術(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



蘇一峰醫師解釋,心肺復甦術是環環相扣的急救措施,包括以下的執行步驟:

  1. 壓胸:維持心臟輸出
  2. 電擊:將心律不整整流回正常心律
  3. 插管:維持呼吸道順暢、提供氧氣

急救主要是為了恢復心律功能,所以上述步驟缺一不可,因此蘇一峰醫師透露,在急救過程中,三個步驟常常是不斷變換的。「時常這時候插管,等一下變壓胸,突然心律不整又要電擊。」然而他說,有時候會遇到一些家屬「點菜式選擇」,同意實施CPR,但三個步驟卻只願意執行一、兩個。

蘇一峰醫師分享,曾碰過一個心肌梗塞的患者,家屬雖願意做CPR、也願意插管,卻不要電擊。「偏偏這個患者是心律不整型的狀況,過程中需要電擊卻不能做。」因此造成心律一直不正常,只能不斷靠壓胸維持心臟輸出,「甚至壓了一個小時心跳還是沒有恢復正常。」

蘇一峰醫師強調,醫師非常不推薦這樣點菜式的選擇,因為容易延長患者急救的痛苦。若是患者因病情需求,例如已到末期,可以考慮拒絕全部的急救措施;或者就授權醫療人員施予全部的急救措施,「限制一樣、兩樣,都不是一個好選擇。」

→認識更多蘇醫師傑出表現

失智老人拒放鼻胃管,最後演變成三管「插管+鼻胃管+導尿管」

蘇醫師分享一個自己照顧的病例,80歲陳爸爸中風失智,因為吸入性肺炎而住院

住院後發現陳爸爸因為些許的失智,吃東西有嗆咳的情形

蘇醫師當下找家屬討論,告知家屬:

『陳爸爸因為反覆嗆咳而導致這一次的肺炎........

醫師我建議陳爸爸放鼻胃管防止肺炎進一步的惡化

並且還能防止這次肺炎痊癒之後,下一次肺炎的發生。』

但是經過多次與家屬的溝通,家屬仍然拒絕鼻胃管的放置..........


終於經過半月多月的治療之後,陳爸爸終於出院了!

但......陳爸爸回家後吃飯時反覆的嗆咳,沒想到.............

一個月後陳爸爸因為呼吸喘緊急被送到急診,為肺炎合併呼吸衰竭!

為了挽救生命趕緊插管送入加護病房治療,最後鼻胃管和導尿管也都被放置了........

拒絕鼻胃管  ==>  三管全上  「鼻胃管+氣管插管+導尿管





瓊瑤「插管之爭」的照護省思:除了鼻胃管,有更舒服的選擇嗎?︱蘇一峰醫師

時間:2019-04-12 作者:早安健康/蘇一峰醫師


「當摯愛親屬臥病在床,醫師建議放置鼻胃管時,究竟該不該同意?」知名作家瓊瑤認為放鼻胃管是對丈夫平鑫濤的折磨,但前妻的三個子女卻持相反意見,掀起兩方論戰,「鼻胃管」也成為熱門話題。

鼻胃管是什麼?



顧名思義,鼻胃管是一種導管,因為需從鼻子一路放入胃部,管長超過100公分都有,胸腔重症科醫師蘇一峰說明,主要是患者出現「吞嚥困難」的情形時會使用。

怎麼樣的患者可能會出現吞嚥困難?他表示,老化、失智、中風等,都會造成吞嚥困難,患者就容易嗆到導致吸入性肺炎,更嚴重還可能會需要插管,進加護病房。「此時我們就會建議患者使用鼻胃管,透過鼻胃管餵食,就不用自己吃東西。」

鼻胃管的缺點



  1. 造成患者不適

    蘇一峰醫師透露,鼻胃管是會造成患者相當不舒服的醫療處置,經過口咽會有嘔吐、咳嗽反射,因此患者插鼻胃管時,通常都會出現咳嗽、嘔吐、乾嘔等症狀。
  2. 裝設過程困難

    「不是醫師推鼻胃管就好,還需要病人配合吞口水,」蘇一峰醫師解釋,要順利裝置鼻胃管,需要患者配合醫師吞嚥鼻胃管,就像平常吃飯一般,將導管吞進食道中。

    但問題在於,有些患者已經失智或中風,無法自行吞嚥,甚至會抵抗放置,就會以咳嗽、嘔吐等方式排拒鼻胃管,導致過程非常困難。加上鼻胃管一個月必須更換一次,因此患者每個月都必須重複痛苦的過程;而有些患者因為鼻胃管造成不舒服,會自行將導管拔除,同樣又得經歷一次痛苦的重放鼻胃管的過程。
  3. 易造成鼻腔受傷
    蘇一峰醫師說明,鼻胃管放久了容易造成鼻腔受傷,包括鼻腔壓瘡、潰瘍、出血等;放置過程也可能桶到鼻腔黏膜造成流鼻血,「其實是相當不舒服。」

胃造口是什麼?



胃造口,是透過手術或內視鏡在腹壁上打洞穿孔至胃內,擺置一條胃造廔管,作為長期灌食之用。蘇一峰醫師表示,胃造口的好處在於施行時患者幾乎沒有感覺,「有時候病人一邊看電視,我們一邊就完成了。」

比起鼻胃管,胃造口手術較舒適



雖然相較鼻胃管,胃造口聽起來對患者負擔較小,台灣目前使用率卻不高,蘇一峰醫師提及,原因在於錯誤迷思。許多人聽到「胃要打一個洞」,心裡就難以接受,因此傳統鼻胃管仍然是多數人的選擇。

蘇一峰醫師說,如果患者的鼻胃管並非暫時性的,要放置半年、一年,甚至更久,通常會建議以較舒適的胃造口、胃造廔手術替代,「而且對病人而言也是比較有生活品質的選擇。」

此為《早安健康》4月號《病床上的選擇權,關鍵18問》部分內容。完整精采內容全台各7-11、全家、萊爾富、OK超商及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網路書店熱賣中!早安健康嚴選免運特惠中~
病床上的選擇權,關鍵18問:當家人倒下,你能做對醫療、照護的選擇嗎?

→認識更多蘇醫師傑出表現


2019年4月16日 星期二

[早安健康] 陳文茜呼吸困難確診肺腺癌!「沉默殺手」肺癌如何早期發現?

陳文茜呼吸困難確診肺腺癌!「沉默殺手」肺癌如何早期發現?

陳文茜呼吸困難確診肺腺癌!「沉默殺手」肺癌如何早期發現?
編按:因身體不適檢查,陳文茜確診肺腺癌!資深媒體人陳文茜前往醫院檢查,驚爆肺部長腫瘤,先前在網路節目中親口證實罹患肺腺癌,得暫時停工開刀,消息來得突然,也讓胸腔科重症醫師蘇一峰在臉書發文回憶,一天在醫院走廊上,突然被一位中年男子叫住,男子不停跟蘇醫師道謝,原來是被蘇醫師發現的早期肺癌患者,轉到外科開刀後,目前已經痊癒了!蘇一峰醫師強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重要性,如何發現早期肺癌?醫師提醒你該這麼做!

【早安健康/蘇一峰醫師】

如何早期發現肺癌



一位50歲的中年女性不菸不酒,也沒有煮菜油煙與二手菸的暴露,最近三個月走路感覺略喘,在先生的積極勸說下,終於來胸腔科的門診看病,但是沒想到,X光一照發現已經是末期肺癌了...

x光對照圖

患者得知噩耗之後,崩潰的想問兩個問題:

  1. 為何一年多前的胸腔X光報告還正常,今年的胸腔X光就被宣判是絕症(肺癌末期)!?!!而且她只有輕微喘的症狀,就已經是肺癌末期!
  2. 患者一輩子不菸不酒,也不煮菜接觸油煙,為何肺癌會選上她!


按:不抽菸也可能罹癌,應留意空氣品質與廚房油煙


近年來,越來越多女性罹患肺腺癌,專家推測其誘發因素與廚房油煙和空氣汙染有關,因此建議除了戒菸、杜絕二手菸外,烹飪時也需注意廚房通風。戶外運動時,應參考空污指標,減少吸入PM2.5。


該如何早期發現肺癌?



台灣癌症連續三十三年盤據死亡原因的第一位,而肺癌更是目前國人癌症死亡的第一名,已故花蓮市長田智宣過去因末期肺癌於5月29日凌晨病逝家中,得年只有短短的56歲,從發現肺癌末期到不幸過世,中間只有短短半年的時間,不禁讓我們想問該如何提早診斷肺癌?


肺癌症狀有哪些?教科書教我們的症狀,初期時一樣也沒有出現



許多肺癌患者從有呼吸道症狀到醫院求診,已經就是肺癌末期,依照過去的臨床經驗我們發現,等到患者有不適症狀來求診時,約六、七成的患者都已經是末期無法開刀,而為何這些病人都要等到末期才來求診,原來可怕的是肺癌初期時根本幾乎沒有任何症狀。

肺癌診斷當時常常已經是末期



許多網路知識或者教科書都會告訴民眾,罹患癌症時會出現食慾不佳、體重減輕、疼痛、全身倦怠、噁心、嘔吐、咳嗽、呼吸困難,但是這麼多年看下來發現,肺癌初期患者常常幾乎沒有以上的症狀,頂多只有輕微的咳嗽症狀,如此造成肺癌早期診斷的困難,一般來說肺癌病人等到有症狀來求診時,只有三成患者有機會開刀,其中只有少少兩成的患者有機會完全治癒肺癌。

胸部X光有檢查的極限!過去所常用的檢查工具常常只能找到末期肺癌



早期發現肺癌
表格/蘇一峰醫師製作

過去檢查肺癌中最常被使用工具不外乎,胸部X光,痰液癌細胞檢查,肋膜積水細胞學檢查,而以上種種方法常常都能檢查出末期的肺癌。這是因為胸部X光只能發現 大於1公分肺癌,而且胸部X光有許多死角無法看清楚,譬如:心臟縱膈的前後,肺門大血管處,還有肺尖處或橫膈下方、最後還有骨頭交接處等等,這些死角都會 妨礙肺癌的發現。

另外痰液檢查也只能發現末期肺癌,因為當你痰中都已經出現癌細胞了,這也代表癌細胞已經在你的氣管當中到處轉移了。而當肺癌病人出現肋膜積水時,代表癌細胞已經蔓延到肺部以外的肋膜,此時都已經無法開刀治癒肺癌了。

很多患者的肺癌長在X光的死角之處,雖然幾年都曾檢查過胸部X光,但是當時仍然無法早期發現肺癌,等到肺癌長大到三、四公分以上時才被發現,而此時常常都已經是末期無法開刀治癒。

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能提高肺癌早期診斷率



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是在肺癌的診斷工具近年最重大的突破, 低劑量電腦斷層顧名思義,就是把電腦斷層所遭受的輻射劑量降低,現在的醫療技術精進,低劑量電腦斷層可以將輻射劑量降到五分之一以下,雖然因為減少輻射劑 量也會減少解析度,但是用在檢查像肺部這樣空氣多的器官時,這樣的輻射劑量已經足夠把肺部看清楚,進一步來說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目前還只能用在肺部上,其他器官仍然無法使用。

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大大提高肺癌早期診斷的機會,突破過去X光只能看到一公分以上肺癌的限制,還有X光死角的限制,不同的醫院雖然使用的電腦斷層有所不同,但是目前大部分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已經可以看到0.3到0.5公分大小的肺癌,生長在X光死角的肺癌也能在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看清楚,通常這時的肺癌還是初期,只要開刀就能痊癒避免死亡。

過去筆者也有不少的經驗,不少朋友的父母在求診當時雖然X光正常,在建議之下,接受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後發現了早期的肺腺癌,經開刀後得到痊癒。

肺癌的危險因子,你就是潛在的肺癌危險族群



過去我們都知道抽菸或二手菸會增加肺癌的發生,抽菸會增加10倍到20倍的肺癌發生機會,而二手菸可以增加2到4倍的肺癌發生機會,但是我們卻一直忽略了空氣污染的影響,越來越多的證據指出空氣汙染會增加肺癌與不少癌症的發生。

肺癌治療能開刀還是最好



最近這十幾年之中,肺癌因為新一代的化學藥物,標靶治療與免疫治療相繼問世,末期肺癌患者的存活率增加不少,但仍無法達到治癒的目標,而肺癌治癒的 唯一方法還是早期發現早期開刀。我身為胸腔內科醫師,在這裡建議各位,只要你是以下肺癌的高危險群,都應該早期定期接受肺癌篩檢:

  1. 過去有其他癌症病史
  2. 家族中有親人得過肺癌(有家族肺癌病史)
  3. 抽菸或者暴露在二手菸之下
  4. 生活在高度空氣汙染環境之下,常常吸入如廚房油煙、工廠廢氣或交通廢氣
  5. 常常吸入如廚房油煙、工廠交通廢氣

希望每個民眾都能健康保肺,遠離癌症!

→認識更多蘇醫師傑出表現

2019年4月9日 星期二

蘇醫師研究獲得美國胸腔醫學會2019年大會-【美國肺氣腫基金會紀念獎】




身為一位胸腔科醫師,全世界有三大胸腔呼吸醫學大會,亞太呼吸醫學會大會(Asian Pacific Society of Respirology, APSR)、美國胸腔醫學會大會(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ATS)、歐洲呼吸醫學會大會(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 ERS)。 而這次自己有投稿研究論文到2019年ATS的年度大會



 今天早上打開信箱時、揉揉眼睛以為自己看錯了,因為我收到一封來自美國胸腔醫學會2019大會的通知信告訴我,我的研究論文獲獎了!
 「On behalf of the Assembly on Clinical Problems (CP), we would like to inform you that your abstract was chosen to receive an Abstract Scholarship from the National Emphysema Foundation honoring Claude Lenfant in the amount of $500, for this year 2019 AT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Dallas, TX. 

 【我的研究居然獲得:美國肺氣腫基金會的紀念獎
紀念Claude Lenfant這位胸腔巨人)



而經過自己的上網調查,學會網站上真的有紀載這個獎項!
(原來是真的!不是學術詐騙信件!!)

 從以前投稿胸腔呼吸道的國際學術大會時,師長就耳提面命的告誡說:
『手頭上最好的研究,千萬不要拿去投稿美國胸腔醫學會ATS與歐洲呼吸道醫學會ERS!
因為台灣醫師是不會得獎的!
過去唯一只有十幾年前的XXX教授在ATS得過獎,後來就再也沒有人得過了......... 』


或許這幾年的獎項增加了吧!很高興團隊的研究能得到ATS評審的青睞!

網站上也清清楚楚的紀錄去年2018得獎的名單!

很高興不只團隊的研究被肯定,更開心的是 #用研究讓世界看見台灣

05/20 會場紀錄-
🌍#榮耀金緞帶 - Meet the Professors, 遇見NEJM的作者們!





感謝ATS 把美國肺氣腫基金會的獎給我,一早當然準時到會場張貼我的Poster,只是沒想到ATS還特別準備緞帶給得獎者配戴!
一到海報張貼區就聽到一旁的中國醫師說:
「“哎唷,為什麼鼎鼎大名發表在NEJM的IMPACT Trial貼在我們旁邊,我們壓力很大欸,#這樣我們不是自取其辱嗎?”」


定睛仔細一看,原來短短的方圓三公尺內貼了兩篇知名IMPACT Trial 的事後分析,#兩位NEJM的作者分別就站在兩篇Poster前


來自中國的朋友感受到現場兩位大師的霸氣而腿軟快昏倒,一下子人就溜走不見了……😂

但反思ATS大會把獎給我而不是給大師,我想也是鼓勵我輩年輕研究者,面對世界級NEJM大師不要自卑勇敢踏出自己!

大師雖然是NEJM的作者,但十分平易近人,在我的海報前聊了約30分鐘給我許多研究上的建議,更讚許我們的研究對於臨床COPD治療上十分重要!非常高興有這機會能與大師面對面!

非常感謝許多人到場支持小弟,來自台大與三總亞東的師長朋友,更有許多北榮師兄弟來不及入鏡~

永遠不忘自己的初心
【不只要用研究讓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療,更要用研究讓世界看見台灣的研究很讚!👍






#台灣南波萬👍
#為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療
#台灣研究者加油

→認識更多蘇醫師傑出表現

2019年3月27日 星期三

剖析掠奪性期刊(Predatory Journal)手法-假論文、假會議、假座談會

故事開始常常是這樣的..........

小明是一名年輕研究者,最近好不容易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馬上信箱就收到國際會議的邀請,邀請小明到會議當講者(Speaker),會議地點更是歐美的美麗都市。

小明又收到期刊來信,不只把小明捧上天稱讚小明過去的研究做得多好!更力邀小明投稿研究到該期刊,小明一時心動忍不住準備把手上剛完成的研究論文,投稿到來信的期刊去.........



天下雜誌/台灣為何成為掠奪性期刊的大肥羊?天下雜誌669期


天下雜誌這期的資訊引起台灣學術大地震,也揭露長久以來存在的大問題!

而掠奪性期刊(Predatory Journal)到底都使用那些手法來欺騙研究學者,蘇醫師特別用自己這幾年觀察到的現象分享給大家!


許多研究者每天都會收到許多的國外信件,邀請投稿與會議講者,更甚者邀請當期刊的副主編的都有!

長久下來、研究者都快被催眠成自己已經是世界及重量學者了!(昏頭轉向~)

可是事實真相真的是如此嗎?盛竹如: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這些信件內容通常十分的恭敬,有時會直接尊稱您是教授!

信件充滿喜悅地談到您所做的研究是多麼的有價值!

讓你不禁以為、我這個在台灣默默無名的小醫師,一轉身邁向世界就能當上大教授!(大誤)



但是喜悅過了之後,你會發現邀稿寫信的人怎麼這麼不小心,還把你的名字打錯!!真的是太不用心了!
但是、把你名字打錯一事,你隨後就釋懷了,因為有時候連期刊名字上下也會打錯.........(昏倒)
這時候稍微有警覺的你,已經感覺到事情怪怪的,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去查,發現怎樣也查不到這家期刊的影響係數(Impact Factor)
奇怪!期刊自己的網站上明明有寫自己的係數有多少分啊?!
 如果您好奇寫信來的主編與副主編是什麼來頭............
PubMed一查,查不到有發表論文!
邀請你當講者的這一場國際會議,上網常常查不到相關資訊內容,就算查到也常常發現是第一屆舉辦的會議!
而且名稱常選擇跟其他知名的會議、容易混淆的相似會議名稱!
如果不小心一時心動投稿期刊或會議下去,結果論文馬上就快速接受!讓人誤以為自己真的是學術天才!
可是接受稿件的時候,馬上跟你要高額的刊登論文費用!

也不准你撤稿,把你的辛苦研究心血扣押在編輯的手裡!強迫你繳錢換論文刊登!
Beall's List是Jeffrey Beall在2017年1月之前定期更新的報告,列出掠奪性出版物分類的準則,並且列出符合該準則的出版商及學術期刊。

不過Beall受迫於壓力之下,自2017年1月起已將網站下架..........
如果你是學術剛起飛的小明,請特別要小心這類的學術陷阱,避免踏入陷阱當肥羊,最慘的不只是賠錢、還賠上辛苦的學術成果和學術聲望!

大家一起來、讓台灣的學術學者在世界發光發熱,而不是讓台灣研究屢屢登上學術黑名單...... 

感謝天下雜誌引用本篇文章

讀者迴響:我也收到了假研討會的熱烈邀請

 

舉例掠奪性期刊(Predatory Journal)手法

 首先告訴收信的研究學者,我們這一篇期刊可是有影響係數喔,而且有0.548分!
 官網做得有模有樣!而且再次的強調:我們這一篇期刊可是有影響係數0.548分!
我們的主編胡凱教授資歷顯赫!目前工作於中國的哈佛大學的牙醫學院
咦......中國的哈佛大學.....? 
到底有沒有胡凱這個人,可能只有期刊的幕後藏鏡人知道了.........
 但是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去查,查不到有影響係數.............
期刊的地址設在美國,而Medline與Pubmed完全不收錄期刊的文章
常說台灣是詐騙王國,其實歐美進步國家喔............
 這篇期刊的網頁,常常自稱Biomedical Journal.........
 大半文章從投稿到刊出,時間不到10天..........
 刊登一篇文章1000美金起跳(三萬台幣),不過如果辦會員會有吃到飽優惠唷~~~~
最近一年發表了約1500篇論文.........粗估每年獲利可達3000萬-4000萬元!!

使用台灣(Taiwan)當關鍵字搜尋該期刊已經發表的論文
居然跑出來280多篇,好多台灣學者踩到陷阱阿.........(難過)

國外有學者在推特(twitter)發表嘲弄文章,說自己用電腦程式自動產生的論文去投稿BJSTR,居然馬上被秒接受刊登! 

(蘇醫師OS:你有三萬元能拿去玩這個遊戲,真是有錢....)

原文網址 https://twitter.com/stefanluschnig/status/997823306551250944

 

→認識更多蘇醫師傑出表現